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计算机科学论坛 (http://bbs.xml.org.cn/index.asp) -- 『 灌水天堂 』 (http://bbs.xml.org.cn/list.asp?boardid=26) ---- 游玩、拍照引起的一些想法 (http://bbs.xml.org.cn/dispbbs.asp?boardid=26&rootid=&id=87282) |
-- 作者:月光 -- 发布时间:10/23/2010 9:48:00 PM -- 游玩、拍照引起的一些想法 从马鞍山回来的那天就想写这篇日志了,今天才静下心来动手写。那天在采石矶从林散之艺术馆出来的时候遇到三个游玩的人,其中一个中年人喊住了我,让我替他们拍张照片。当时见他们站在角落里,不适合取景,便建议他们站在视野开阔的地方拍。那中年人说只要把旁边的指示牌拍下来,证明来过这里就行了!也没好说什么,不过,还是换了角度给他们拍了几张,让他们自己回去选择适合的。说实话,很难有,冲他那发福的身材和气质及那满面的油光决定选什么角度都很难采像。 这里说一下我对拍照的认识,有个舅舅以前是搞摄影的,在他家里看过一些图片、书籍,那些图片多半还是黑白的。对光线、色彩的表现都很简单。技巧性的东西我知道不多,也很少关心。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角度的把握,至今印象里仍有一张照片,摄影师的名字记不清了,好像那张广为人知的丘吉尔及周总理晚年的一张广为人知的照片都是他拍的。拍的是在经济危机后交易所里一个老人用报纸遮着头顶,满脸复杂的表情。黑白照片、没有背景。却获了大奖。 先说游玩吧,如果游玩仅仅是为了游玩的话,我觉得是白白浪费时间。如果仅仅是证明自己来过的话,我觉得也没有必要。没意思,我所谓的游玩也并不是累月工作后的一次放松。如果说有什么目的。师法造化,也许那个中年人不知道,他拍下的那个艺术馆又名江上草堂是当代草圣林散的故居。而这位草圣为了学习书画,曾负一囊,四处云游。为的就是向自然学习,与贤士相交。 当然,这不是每个人都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多半是文人、搞艺术的。我一般喜欢去自然风景区,不大喜欢去纪念馆和其他一些娱乐场所。一来收费,二来没又可看的地方。介绍的也都是些常识。登山临水。远比任何思想都能净化人的心灵。 不仅如此,陶冶心胸、锻炼人的体格与毅力、开阔眼界、思维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这些都是课本及他人所无法教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同等重要。 曾看过一篇论文艺复兴的论文。里面提到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人带着一个仆人登上了一座山头,山并不高,景色也不是很美。却深深的触动了年轻人的神经。原来一切并不都是圣经上记载的那样。人生来也不是为了忍受苦难。回去后他便开始宣传自己的所想。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人是比特拉克(不知是不是他,记不清)。现在的历史书上会解释成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会提到资本主义的萌芽。比特拉克的思想能够流传下来、被人接受。跟当时的环境离不开干系,这件事算是当了导火索的作用。而看后来的那些历史则更让人惊讶,恩格斯曾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天才而且产生天才的年代。很多人都一身多能。游遍各国。懂几种语言,会十几种技能。被人知道的怕只有达芬奇、圣马丁那么几位。(还有个雕塑家是?)而看过这段历史的人会知道,当时那片不大的文化王国里多才多艺的人数不清。 即便是一些大学教授,我觉得他们思多于行。其他的不是很清楚,但从好多研究文学的人写的论文看,怕多半是叔本华所谓:脑子里替别人跑马的人。这点在书法论坛里常见到,动辄是艺术、线条、之类的术语。看着头疼。不过我也不确定他们一定是 教授。只是下面的介绍上多半写的。反正结合看过的那些视频个人觉得是真的,很像。如果他们能离开书斋,多出去走动,我觉得写出的文章多少会有些灵气,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陈述。游石钟山的不少,可搁他苏东坡大笔一挥,立刻变得有文采而且富含哲理。 喜欢看《寻宝》的人会发现里面有两句被问的最多的话。这是什么年代的,价值是多少!可见一般!全中国的人现在怕都想着出去旅游。可如果没有相应的素质。自己不过是多了几张照片,其实你还不如自己用电脑PS。旅游区不过是多了半箱垃圾。没什么可以称道的! |
W 3 C h i n a ( since 2003 ) 旗 下 站 点 苏ICP备05006046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
46.875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