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计算机科学论坛 (http://bbs.xml.org.cn/index.asp) -- 『 理论计算机科学 』 (http://bbs.xml.org.cn/list.asp?boardid=64) ---- 小庄:计算机史前史简评 (http://bbs.xml.org.cn/dispbbs.asp?boardid=64&rootid=&id=47889) |
-- 作者:chzhuang -- 发布时间:6/2/2007 7:05:00 PM -- 小庄:计算机史前史简评 [size=4][/size]仅以此文纪念计算机科学的前辈科学家!没有你们的贡献,我现在不可能有计算机可以用。谢谢! 莱布尼兹:用计算来代替思考 “万一发生争执,正像两个会计员之间无须乎有辩论,两个哲学家也不需要辩论。 因为他们只要拿起石笔,在石板前坐下来,彼此说一声(假如愿意,找个朋友作证):我们来算算,也就行了。” --莱布尼兹 弗雷格:半个数学家+半个哲学家=好的哲学家+好的数学家 “一个好的数学家,至少是半个哲学家;一个好的哲学家,至少是半个数学家。”--弗雷格 罗素:不务正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无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罗素 希尔伯特纲领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希尔伯特 哥德尔 人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举起来。 图灵机 它由一个控制器和一条两端可无限延长的工作带组成:工作带起着存储器的作用,它被划分为无穷多个可写可擦的方格。控制器则可以在带上左右移动,控制带有一个读写头,读写头可以读出当前方格内的符号,然后根据预先设计的状态转换指令,选择改写或抹去这一符号,然后选择往左移一格,往右移一格或者不移动,并进入下一个状态。当状态转换到停机状态,则停止运行。 又:回顾上面的历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德国长于概念分析,英国人有经验主义传统,美国人则有实用主义传统,这三者结合起来,所向披靡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 20:59:16编辑过]
|
-- 作者:zhaoming -- 发布时间:9/16/2007 3:22:00 PM -- 看过一本介绍计算机史前史的书,好象书名是<逻辑的引擎>(第一推动丛书),是一老外写的.感觉这是我看过的两本比较好的计算机科普书之一.(另一本是北京的一个退休教授写的一本介绍图灵奖得主的书) 我一直认为逻辑专家写的计算机史前史是最准确把握了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脉烙,也为读者展现了一条清晰的主线---从第三次数学危机到希尔伯特纲领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再到图灵机模型与算法.科学家们没有想到,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不经意间产生了有史以来可能是最伟大的副产品----通用计算机.这个副产品的工作原理就这样不知不觉找到了.从而开劈了科技的新纪元,人类社会也进入了信息时代. 试问,功利性科研取得过这样伟大的成就吗?只有基于兴趣的自由研究才能对科技做出如此之大的贡献.因此,应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也看过一些物理学家写的计算机科普,坦白的说,没抓住本质.甚至有人把算盘与计算器都写进去.其实这些和当代通用计算机根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如果一本书向公众科普计算机,向公众解释计算机的本质性的原理,我个人认为,不准确的说,只有从逻辑层面入手.从电子层面入手的科普是在普及技术而不是普及科学. 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隐藏它自己的复杂性,只把最简单易用的一面给用户看到.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感觉到电脑易用,因而电脑容易普及.但同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计算机科普的难度增大了----既然你把复杂性隐藏的如此完美如此不留痕迹,用户当然是只知道用,深入的就不知道了. |
-- 作者:wealk -- 发布时间:11/8/2007 12:01:00 PM -- zhaoming兄 你说的太好了 |
-- 作者:zhangxinzhe -- 发布时间:11/12/2007 7:34:00 PM -- 好! |
-- 作者:PRC001 -- 发布时间:11/27/2007 10:49:00 PM -- ding |
W 3 C h i n a ( since 2003 ) 旗 下 站 点 苏ICP备05006046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
93.750ms |